![]() |
|
自己石油都不夠用,為何中國每年都會出口?
發布時間:2020-07-10 瀏覽次數:1367
眾所周知,石油一直都是各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,尤其是在工業的發展上,幾乎是離不開石油的。而不同的國家因為地理位置和地形不同,可以開采的石油資源都是不一樣的。像是美國的地形相對平坦且兩面臨海,擁有富含石油的地質。而中國很大一部分面積是青藏高原,蒙古高原、以及帕米爾高原等,在高原地形上幾乎不產石油,所以中國的石油資源相比美國而言并沒有那么豐富。 但是中國作為人口大國,同樣也是“世界工廠”,對于石油資源的需求量很大,而國內的石油供給在面向巨大需求的時候并不夠,所以我國每年都會向國外進口大量石油。 據統計,19年中國從國際上進口的石油約5億噸,而中國在石油需求上的對外依賴程度也因此從18年的70%增長到19年的72%。顯然,中國國內的石油供給,絕大多數都是靠著進口來滿足需求的。 而在我國每年成噸成噸進口石油的同時,其實我國每年也在忙著出口,而且出口的價格甚至都比國內便宜。明明自己的石油都不夠用,為什么中國還要出口呢?價格為什么會更便宜? 這首先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了,那個時候大慶油田剛剛開發,我國總體石油資源還是很豐富的,當時國內的石油需求并不高,所以對于對于過剩的石油產量,我國自然選擇了出口。而石油的出口一直都是一個十分掙錢的貿易,中國因此賺了不少錢,時間長了也形成了一定的貿易鏈。 到了后來,中國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加了石油的需求量,那個時候國內的石油已經開始供不應求了,所以我國開始對外進口。因為石油貿易依舊賺錢,我國也沒有停止出口。 只不過,那個時候出口的絕大多數都是成品油,這主要得益于我國的煉油技術發展迅速,而成品油的貿易價格也比石油貴,所以我國每年都會進口石油,然后提煉后出口成品油。 根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《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》顯示,19年煉油總能力將會達到8.63億噸/年,過剩產能將升至約1.2億噸/年,相比18年的9000萬噸整整提升了3000萬噸的產量。因此,我國在解決成品油內需之后,一直都會把過剩的產量賣到國外。 而出口的成品油價格之所以比國內還便宜,這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稅費的影響。要知道,國內的成品油在銷售的時候,其銷售價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稅費,有時候稅費所占據的比例甚至能有一半。 而當我國把成品油出口時,這些稅費不用計算進去了,所以在成品油出口定價的時候,價格普遍比國內低。再加上有退稅,不少企業會把這部分退稅拿來降低價格,畢竟國際市場的成品油銷售競爭壓力大,更低的價格有更大的市場,而這自然成為了我國出口的成品油價格比國內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|
|